2014年6月16日下午,著名历史学家刘欣如教授应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和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的邀请,在人文楼三层会议室进行了一场题为“阿富汗与印度”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名家考古系列讲座”第十六讲,由历史学院副院长吕学明教授主持,王炳华教授担任评议。考古文博系的师生以及校内外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和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刘欣如,1978 1998年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历史系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与中东学系客座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南亚、中亚以及世界史的研究与教学,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古代印度与古代中国》(牛津1988)、《印度古代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丝绸与宗教》(牛津1990)、《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牛津2010)等。现任美国新泽西大学教授。 在讲座中,刘欣如教授首先指出,阿富汗与印度居于连通中西的要塞之地,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其他方面,都十分重要。刘教授从考古学材料入手,向大家介绍了Arkain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双轮马车有力地证明了马车的起源地问题。另一处十分重要的遗址是Kanishaka遗址,该遗址可能为古贵霜国遗址。在这处贵霜墓地,出土了带有中亚、中国以及希腊等地特色的随葬品,说明当时文化交流的盛况。刘教授指出,阿富汗居于进入南亚的必经之地,是进入南亚前学习语言、进行文化装备的重要地域。再加之印度的自然环境不适于饲养马匹,印度必须保障通过阿富汗与中亚、西亚进行马匹贸易的通道。最后,刘教授介绍了粟特人的饮酒歌舞风情与伊斯兰教苏菲派的音乐舞蹈。刘教授引用、对比了大量的考古学材料,将考古学材料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在材料介绍和方法论方面均给在场师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随后,吕学明教授和王炳华教授对讲座进行了评议。吕学明教授指出,刘欣如教授将考古学材料与历史资料联系起来,形成对阿富汗与印度这两个地区的纵向研究,这种方法值得学习。刘欣如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炳华教授指出,今天我们必须在弄清楚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历史的前提下,探讨其他问题,否则会存有偏见的。刘教授着眼于亚洲历史的宏观背景,注重地区之间的联系,是从小处出发,但视野广博、立意高远,极富启发意义。 最后,刘欣如教授对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严谨的回答,并且和我系的埃及留学生进行了互动讨论,引发了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探讨和深入思考。讲座在活泼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