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马小涵、郑泽宇,文/马小涵
2019年3月17日,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组织2017级本科生前往丰台区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本次课外教学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中心设计,先后考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宛平古城和卢沟桥。为提高课外教学质量,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兵兵老师担任课外教学指导,为同学答疑解惑。此次考察由姜萌老师、张亦冰老师、张彤老师带队。
师生在抗战纪念馆前合影
是日清晨,春光景明,师生一行8点准时东门集合,前往本次考察的第一站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馆位于卢沟桥畔、宛平城内,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到达纪念馆后,姜萌老师指出,当前同学们学习历史,最大的困难不是记忆史实,而是建立历史现场感。沿途的高楼大厦已经掩盖历史的痕迹,让人难以想象80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如此激烈的战斗,此次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宛平城和卢沟桥,主旨在借助纪念馆的展览、古城和卢沟桥,帮助同学尽可能重返历史现场。
姜萌老师在抗战馆前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进入抗战馆后,迎面而来的是“独立自由勋章浮雕”。魏兵兵老师先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中日两国目前关于“中日关系”、“十四年抗战”等问题研究状况等,随后,通过“为何由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区别在哪里?”、“日本人如何看待抗日战争?”、“为何说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等问题,迅速将同学们引入学习的状态。
魏兵兵老师在“独立自由勋章浮雕”前为同学们讲解
随后,魏兵兵老师和姜萌老师借助馆内展板上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大事记”,对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的重大史实作以梳理,同时引导同学们思考,“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八•一三事变”时日本侵略军为何炸毁商务印书馆?“七七事变”为何在卢沟桥爆发?“国民政府为何迟迟没有正式宣战“……。
姜萌老师和魏兵兵老师在引导大家梳理抗战大事记
此次展览全称为《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主题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中国人民抗战期间的英勇与血泪。由于游客较多,同学们先跟随馆内讲解,参观展览,然后再进行第二次观察学习。上午9:30,纪念馆的讲解准时开始。第一部分,中国局部抗战,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东北抗联进行抗日斗争,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第二部分,全民族抗战,讲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以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配合作战的情形。
师生们在倾听讲解员的讲解
第三部分,中流砥柱,展示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方针和一整套作战原则,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四部分,日军暴行,旨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第五部分,东方主战场,主要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持续时间最长,牵制日本兵力最多,并且有力策应支持盟国作战。第六部分,得道多助,介绍当时国际社会给予的援助和支持。第七部分,伟大胜利,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民族牺牲,以及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最后一章,铭记历史,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讲解结束后,同学们观看了“七七事变”主题的半景画播放。半景画以巨幅油画与实物和模型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声、光、电技术,使油画立即变得乌云翻滚、浓烟飘动、战火纷飞,使人身临其境,宛若进入卢沟桥的事变战场。
同学们观看“七七事变”半景画
随后,魏兵兵老师、姜萌老师带领同学对重点展厅、重点文物进行补充观察和讲解。馆内收藏着大量军事装备,吸引师生驻足细看。部分枪械下方注释“汉阳造”,有同学立刻反应过来其乃汉阳兵工厂所造。枪械旁边仍陈列着大刀,其乃西北军的标志,也是冷兵器时代的遗留,当时肉搏战依然存在,战争之艰苦、惨烈可见一斑。张亦冰老师感慨,“七七事变后,华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旁边展示着毛瑟枪,又名驳壳枪,是当时中国生产量最大,射速最快的枪。姜萌老师告诉大家,因为容易射偏,外国并未广泛使用这种枪械,但恰巧国人掌握它的用法,还可添加木柄,女兵亦可使用。同学们听的饶有兴趣。
同学们在近距离观察马克沁重机枪
参观到中国军队使用的头盔,同学们发现其种类杂乱,美式、德式等参差不齐,由此可以看见当时中国军队的混乱。参观到“绑腿”时,姜萌老师问道,为何早期的八路军、新四军多打绑腿,抗美援朝以后便逐渐取消?克兰同学提出他的观点,“绑腿可以减速腿部血液循环,长期徒步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腿部酸痛,随着装备逐渐提升,出现汽车代步等,所以绑腿逐渐取消。”姜萌老师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可,接着补充“抗美援朝时期,美军开始采用燃烧弹和远距离喷火器,假如衣服被点燃,有绑腿就不能快速脱掉衣服,会造成严重烧伤,因此志愿军普遍就不打绑腿了”。
姜萌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讨论
随后,师生一行重点参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援华空军”、“华侨抗战”“宛平城地图”等。最后,魏兵兵老师提醒大家,纪念馆陈列丰富,的确值得好好参观、消化,但是,它重在展示抗战时期“我们有什么”,不能表现“我们缺什么”,也不能明显对比战时双方的力量悬殊,“所谓我方与日军4:1的死亡比,真实情况或许比这还要惨烈”,他补充道。最后,魏老师鼓励大家从整个东亚体系、世界格局的变化视角去思考抗日战争的重大影响和意义。
魏兵兵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
饭后,稍作整顿,师生前往参观宛平古城。宛平城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三年,因当时卢沟桥作为永定河上唯一通往北京城的桥梁,地理位置重要,特命御马监太监武俊监造。由于无法登城,师生只能站在城下观看地图,东西长,南北窄,有瓮城,其以军事防御目的为主。17级班主任张亦冰老师和17级辅导员严茜同学从不同角度对宛平城作以讲解,并由此扩展到古代城墙防御问题。
张亦冰老师在和同学们讨论古城
随后,师生步行前往卢沟桥。卢沟桥因横跨卢沟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打响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史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桥头东侧矗立着康熙修造卢沟桥的石碑和乾隆御笔书写的“卢沟晓月”石碑,师生们对两块石碑进行释读观察。
师生们在释读石碑上的文字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姿势各异,惟妙惟肖,充分展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细心的同学发现,桥东端华表底部的石兽为一对石狮,西边却是一对石象。对此,姜萌老师希望同学们回校后能够自主查找资料,解答疑惑。
同学们在观察石狮
在卢沟桥中央,保留着一段凹凸不平的青石路面,有的同学认为这些坑洼是抗战时期炸药留下的痕迹,有的同学则认为是古代车马驼重物行驶后日久天长所致。姜萌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古道的上凹凸的规律及石材质地,并指出,卢沟桥在古代是交通要道,往来车辆众多,由于石质相对松软,日积月累,就出现大量的凹凸现象,此外,“七七事变”时的主要战斗地点并非卢沟桥,二是上游的铁路桥等,因此推测其应并非战斗导致。最后,同学们还根据桥墩形制,就古代的建桥技术等展开讨论。
师生们在卢沟桥上进行讨论
最后,师生们来到宛平古城的“弹坑遗址”。“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攻入宛平城,城墙上大大小小的弹坑铭记着那一段枪林弹雨的记忆。同学走近城墙,仔细观看,近距离感受历史的痕迹。如今的宛平城不仅承载着当年卢沟桥事变的伤痛,也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起点,它提醒着同学们,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同学在近距离测量弹孔
在历史场景中感知历史、学习历史,是我院课外教学的一大目标。通过实践考查,能够使书本所学知识变的更加鲜活,更加立体,同学们的情感也得以充分的洗礼与升华。此次考察中,宛平古城、卢沟桥等建筑,让同学们亲眼观察曾经的战场;战争模拟画等,让同学们直观体验战争爆发的情形;纪念馆里的件件文物,让同学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不易。对于这样的教学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近年来,我院不断致力于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十分关注实践考察规划中存在的“重古轻今”问题。本次丰台考察便是近现代史调研的京内线路,据悉,接下来我院还将组织本科生前往保定、天津进行调研考察,使实践教学规划与课程配套更加紧密、更加科学合理。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