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党团工作 > 正文

咫尺书,亘古思——2020级硕士二班团支部参观家书博物馆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2-31 20:12 阅读量:

家是人生的启航地,也是永远守候的避风港。为响应校团委弘扬“家书文化”的号召,2020年12月21日,2020级硕士二班团支部前往博物馆参观“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法学院史飞月同学担任志愿讲解员为大家全程解说。

0f7822811a674c8b8cfd71009dc5eb0d.jpg


展览共分为九个单元,从古代家书、明清家书、民国家书到五十年代以后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书信,勾勒出家书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沟通了千百年间一份不变的思念之情。

b551140027c44771be953e31f7567737.png

“见字如面、展信舒颜”,一封封古旧的书信,字里行间的情感仍然鲜活而热烈。郑板桥致堂弟郑墨家书,言辞朴实恳切,是长兄对堂弟的殷切希望;康有为致信梁启勋,谈及保皇会的发展与个人处世原则,是家国大业终在怀的执念;梁启超给胡适写信,商议书稿写作、诗词用字,是文人与文人的惺惺相惜;卫景安致父母的一封家书,洋洋千余字,行文恭敬,隐隐透露出走西口的苦涩艰辛,是儿行千里的羁绊与牵连。

aa141d3133fe431c920e8980abf1c5a3.png

(1907年康有为致梁启勋)


08e92811954348eab45a9b2dd39cd95a.png

(梁启超致胡适信札)


近代以来的家书更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书写着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路走来的曲折与辉煌成绩。1950、1957年陶铸与谭珊英的通信,他们曾以革命伙伴的关系参与厦门武装破狱斗争,结下一段珍贵的革命情谊。70年代,大多数书信都会带有“抓革命、促生产”的最高指示。90年代,一封“无字”家书,是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加密文件”……

c79ae1a2b3444ed0a920cdc2cbc97644.png

(1950、1957陶铸致谭珊英)


0b4a281a17a64f848f9e2b055ced9680.png


(1970年段晓芙致周崇文-父母通信)


2fef0fe433d441359399952b1b10f03a.jpg

(1991年一位父亲给女儿的信)

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都颇受触动。曹宇嫣同学表示,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小情侣,男生是部队小兵,女生是个学生。她说:“男生给女生写的信就是语言非常的质朴,写的也都是很琐碎的事情,像是天阴而下着雨,买了新衣服,有演出可看,有大餐可吃,而‘在这愉快的时刻自然想着你’。简单日子里的那些小确幸,好像不管是哪个年代都是差不多的,吃穿娱乐,还有想你。”

696638a1cba04bb09eaf1ebb5cc98744.jpg


杨健男同学则表示对家书的连结作用体会深刻:“有了家书,游子便不是浮萍,而是密切的社会支持网络上的一结,身后便有的是力量。我们固然看到了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的昼夜奉献,但是否也看到了在无数闪烁的光点背后,还有由一封封家书家信、家中消息、家人慰藉所内在构成和凝聚的巨大而坚定的社会信念?社会代代继替,总有一天家书会变成史书,到那个时候,身为往人而心念来人,家书又要作为媒介串联起往与来,上与下了——这也是关系的载体,有了它,后人便能在漫长砥砺中生生不息。”


a6762c92660e4b319ba259af0a58332f.jpg


3058fbe24ce04a08af7de71537cba068.png


9b898046bb484b6ea8a57bce3074dd35.png


咫尺书信思悠悠,短暂一瞥,情绪已能共通。因此,硕士二班团支部也呼吁同学们截取一段时光、些许感想,融于笔墨,落于尺素,寄一份思念回家乡。

图、文|2020级硕士二班团支部

版|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