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党团工作 > 正文

会议回顾|“新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分论坛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4-22 22:04 阅读量: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时值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一周年之际,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践行领袖嘱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牵头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学活动暨首届十一校“以党建引领走好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新路”论坛,与国内高校兄弟院系共同探讨新时代历史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共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学科的担当与作为。

4月22日下午,“新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分论坛在人文楼200会议室举行,7名来自不同高校的青年代表、学生骨干,从理论与实践的多个维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本次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黄炯芮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赵倚仟就分论坛内容进行点评。

黄炯芮首先欢迎了各位同学的到来,表示青年学生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作为国家的未来,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展现青年力量。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生黄山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青年的国际声音》为主题进行发言。黄山表示,中国既是一个富含历史底蕴的千年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探索现代化方案的年轻国家。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新时代青年应当不断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新时代的传媒技术与叙事方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赓续拥抱世界的百年伟业,向世界传递解决时代之问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同世界各国青年加强联系,传递各美其美的和平之声。以自身行动向世界讲述中国,让世界理解中国。

中山大学历史系学生刘艺帆作《以青春之力助乡村振兴,践行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发言,围绕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分享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的经验。在中山大学校团委“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刘艺帆来到了家乡的雁埠村,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家葫芦烙画”技艺,建设葫芦文化产业园和研学基地,并通过网络销售,助力雁埠村的产业振兴,同时认识了党群引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刘艺帆认为,当代青年应身体力行遵循习总书记的嘱托,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学生于东滢以《勇立潮头:“新青年”群体与中国现代化之路》为题作主题发言。于东滢表示,中国青年群体作为先进思想的接受和传播者,革命、改革的投身和开拓者,精神物质财富的积累者,在每一段现代化历史进程中都展现青春的价值。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历史学子要保持客观态度,汲取历史经验,紧扣时代脉搏,保持眼界新、心态新、认识新的状态,学有所成后有所作为。于东滢认为,青年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息息相关,雄厚的现代化物质基础的积累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坚定理想信念的塑造与青年精神的现代化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应扛起时代大旗,在为实现中国梦的接续奋斗中保持朝气蓬勃、意识清醒坚定,做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成绩。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学生黄晓波以《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笃行者》为题分享作为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凤庆县鲁史中学进行教育帮扶的经历。支教团见证了鲁史镇脱贫攻坚战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山村通上了公路,学校换上的崭新的桌椅、修建了塑胶篮球场与塑胶跑道,冷热饮水机和保温杯让师生在冬天也能喝上热水。黄晓波认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而支教者应尊重被教育者自身的属性和生长规律,不断激发受教育者的梦想。扶贫先扶志,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教育扶贫仍在路上。对教育扶贫的投入,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人的现代化”。

吉林大学文学院学生曲昭琦以《网络育人视域下高校团属新媒体“青年化”传播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为题进行主题发言。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中心推出了《“青年团味+”文传新媒体平台“青团”育人计划》,在内涵上加强高校团属新媒体的内容质量建设,牢牢把握基调与职能,以青春故事彰显青年力量,以年轻有趣味的话语蕴含思政引领逻辑,重视创新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在效能上加强高校团属新媒体的互动服务建设,重视互动推广,强化服务功能,了解大学生真实需求,尊重大学生用户主体意见,兼顾好上下“两头”,促进联通到融通,发挥传播矩阵优势。学院团支部将继续探索“青年化”传播的模式,提高高校共青团面向青年开展宣传工作的效能,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青年,让新青年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屈媛媛以《听君一“习”话:大国外交 青年担当》为题,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外交的重要理论出发,探讨大国外交中青年的担当。屈媛媛表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引领下,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热爱伟大祖国,心系灯火万家,充分了解中外历史,海纳百川。同时要努力学好语言,搭好中外交流的桥梁。学生党支部及团支部可以定期举行党课、团课,组织形式丰富的“大国外交”主题课外活动,探索舞台剧展演、剧本创作等新形势,助力同学们真正实现“翻转课堂”,讲述自己心中的“大国外交”。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刘紫奕以《青年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表达》为主题,分享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的思考。刘紫奕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继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发生的第二次社会大转型。他结合王安石等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概括了现代化思想滥觞、寻路和起步的过程。刘紫奕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而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发挥自身所学,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社会转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本次分论坛的交流环节,与会同学就如何以创新形式调动党员和广大同学参与支部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保持党支部换届后工作的连续性,如何更好传播中国声音避免“自说自话”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赵倚仟就本次分论坛的内容进行点评。赵倚仟分享了在在交流过程中的三个感受——中华文明历史的厚重感,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造性,以及新时代新征程对青年的要求;并表示将来可以继续开展更多形式的校际学习交流活动,以推动青年学子深化对党和国家历史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本次分论坛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历史学科青年学子就如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担当作为提供了交流平台。相信当代青年一定能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