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在线上举行。我校清史所杨念群教授应邀做了题为“对‘天命观’转移的新诠释:清朝‘正统观’再研究”的学术报告。共80余名师生听讲。
杨念群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正统观”大致可概括为三大要素:空间疆域上的大一统,时间上的五德终始与阴阳五行天命模式的转换,以及德性的持有。程朱理学的兴起和传播使得有关以“天谴论”为诠释背景的五德终始说在宋代以后渐趋沦落不振,国家军事实力的孱弱和统治地域的狭小也倒逼理学家基本放弃了“大一统”的论述,改以建立“道德主体性”为主要运思方式,发展出一套成熟的伦理教化体系,通过凸显汉人文明优越性而把夷夏之间的对立状态推向了极致。其后果是,非汉人族群建立的政权很难进入“正统”叙述的谱系,“正统观”本身包含的空间扩展蕴意被刻意遮蔽,代之以道德的自我修炼与完善。这种观念显然不利于清朝皇帝建构适合自身特点的正统观。为了打破道德至上、严分华夷的宋代正统观,清统治者采取了两大策略,一是重提“大一统”,回归空间之原始义;二是打破“夷夏”界限,重回“尊王”本义。
6月4日下午2:00,受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讲座的邀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杰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气质为何不恶:颜元的身体经验与思想建构”的学术报告。
王教授首先阐释了宋儒关于“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界说,指出朱熹用“不杂不离,二元一体”的观点将“理”与“气”联结起来,同时把“义理之性”视为善的来源,把“气质之性”中包含着的个体形质视为恶的渊薮,体现出对“气质”的贬抑。然而,在颜元这里,“理、气俱是天道,性、形俱是天命”,人的气质虽各有差异,但都是善的,而恶是外来的,是“引、蔽、习、染”四字作祟的结果。
为更好服务历史学院2020届毕业生,做好毕业生宿舍整理和行李打包寄送寄存工作,历史学院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学生处与后勤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动员学院教职工和在校志愿者,现场连线毕业生们“云”打包,不仅为大家寄送行李,也向大家“寄”以学院的毕业关怀和祝福。
进入21世纪,全世界遭遇了多次疾疫的流行,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禽流感、塞卡、埃博拉、拉沙热、尼帕,以及最近的新冠肺炎。在这些疾疫的流行中,公众遭遇并记住了多种类型的病毒,同时也记住了各种作为病毒宿主和媒介的动物们,果子狸、骆驼、鸟类、食蟹猴、蝙蝠等等。去年,英国圣安德鲁大学的一位人类学和现代疾病史的研究者克里斯托斯·林泰里斯(ChristosLynteris)编成了一本关于人类之外疾病媒介的历史的论文集,他将其正标题拟为《将动物架构为疾疫中的敌方》(Framing Animals as EpidemicVillains:HistoriesOfNon-Hu⁃manDiseaseVectors)。这一标题清晰地展示了作为病原体宿主和媒介的动物,它们在罹患疾病的人类眼中,是如何被与病原体等同,并被赋予负面意义的。当然,这样的事情并不是21世纪才开始发生,此前,啮齿类动物、跳蚤和鼠疫,蚊子与黄热病、疟疾,狗与狂犬病,钉螺与血吸虫病等等疾病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6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20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在人文楼三层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历史学分会主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兴涛,院学位委员、常务副书记、副院长吕学明,院学术委员、常务副院长朱浒,副院长孟宪实,副院长姜萌,党委副书记白洁,院学术委员、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出席毕业典礼。同时毕业典礼通过视频和照片直播的方式,邀请未能返校的毕业生共同参加一场特殊的“云毕业”。
2020年6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讲在线上举行。著名隋唐史学者、我校历史学院孟宪实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汉唐‘王言’研究的几点启示”的精彩报告。
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九讲在线上举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孙江教授应邀主讲,题为“作为方法的概念史:视角、命题与转向”。历史学院夏明方教授等6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本场讲座。
5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八讲在线上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陈胜前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古国与酋邦:中国文明起源理论研究的思考”的精彩报告。5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5月21日下午,本年度“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七讲在线上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乡论与秩序:先秦至汉魏乡里舆论与国家关系的历史考察”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近50位师生参与了讲座活动。
5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六讲在线上举行。著名宋史学者、我校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应邀主讲,报告题为“历史学与理论:关于宋代‘货币地租’问题讨论的启示”。历史学院皮庆生教授等5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王教授认为环境问题本质上还是人的问题, 环境史讨论的自然和环境是什么, 对致力于考察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史学者来说
前段影响人类历史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变化, 沃斯特教授介绍了人口增长的两派重要学说, 较低的人口增长率会带来局部性的变化
4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 2020年系列讲座第二讲在线上举行。著名医疗社会史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应邀作了题为“观察与省思:20世纪以来中国的疾病与公共卫生”的精彩报告。
2020年4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2020年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线上举行。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应邀做了题为“关于知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讲座由黄兴涛教授主持,夏明方、皮庆生老师及数十位学生参与。
自中世纪,鼠疫(黑死病)不断侵袭英国。据说13481349年的鼠疫造成1 3到1 4人口死亡。1666年之后,鼠疫基本在英国绝迹。之后,英国又接连遭受天花、流感、霍乱的打击,每次都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引发
唐纳德·沃斯特 著 侯深 译 在这个春天,某种怪诞的宁静笼罩着全世界的城镇,各国政府要求其公民宅在家中,避免不必要的旅行,远离大型聚会。比之平日,城市街道、乡村高速、锃亮的机场、新一代高铁显得空
4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一讲在线上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仲伟民教授应邀做了题为明清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华北’概念及流变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编辑:饶书馨(20世纪20年代,儿童在天坛神乐署接种疫苗。资料图片)([英]波路著、陈世华译:《波路氏微菌学》。)([美]斯起尔著、何燏时译:《中学生理教科书》。)([美]挨起挪著、[美
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 鼠疫不止一次出现在欧洲的历史上。据罗伊·波特教授研究,史上可考的最早的鼠疫发生在罗马帝国。公元540年查士丁尼大疫在埃及爆发,两年后,它侵入君士坦丁堡,将地中海东部地区的人口消
戴逸先生是中国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2002年8月,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戴逸先生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为该工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付出巨大努力。目前,清史工程已进入最后审稿阶段。2019年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