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园地 > 正文

历史学院系列“形势与政策课”第五讲回顾 | 孟广林:“从中西比较看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11-16 22:11 阅读量:

2022年11月1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系列讲座第五讲暨“历史的星空”新生引航讲座第二讲“从中西比较看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历史学院世界史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孟广林教授主讲。孟老师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以中西历史比较的视角与大家探讨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这一重大历史命题。近300名人大校内外师生共同在线上聆听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学院院长朱浒教授主持。

朱浒教授指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学们需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不仅要深入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还要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学理,做到学理知理,明理力行。孟老师的讲座作为学院“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系列一讲,将从横向比较的维度为同学们阐释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西方人对”西方现代化”缺陷的反思

在讲座第一部分,孟老师首先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并论述了西方在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政治变革、工业革命、科学革命而逐渐走出中世纪,逐渐完成了社会形态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历史过程。同时,孟老师指出西方的现代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它虽然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但其本身却带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其实,西方人自身对于“西方现代化”也有矛盾而复杂的认知,一方面,西方人肯定“西方现代化”,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西方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等理论;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化”也引发了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一系列危机,并直接导致了人的“物化”、“异化”等社会问题,迫使西方人对“西方现代化”的弊端进行反省,由此兴起了“反现代化”思潮。孟老师指出,西方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对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极富启示性意义,昭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不能盲目借鉴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而应立足实际,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中华知识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错误认知

在讲座第二部分,孟老师介绍了近代中华知识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几种错误认知,并详细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过程。孟老师指出,在曲折而反复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思想文化界对于现代化的认知出现了一个新旧交替、递进折回的态势,其中“全盘西化”和“儒家式现代化”两种思想模式最具代表性。对于“全盘西化”的主张,孟老师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冲击使中国走上“被现代化”的道路。受此刺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中华知识界萌发出强烈的“西化”倾向,最终在二十世纪初形成了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理论。但历史证明“全盘西化”不符合中国国情,注定无法实现。对于“儒家式现代化”的主张,孟老师以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思想为例,指出这一主张的产生与西方现代化的自我反省密切相关,并探讨了“儒家式现代化”的发展问题,指出以传统儒学彻底改造当下的中国政治现实的主张是不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错误途径。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讲座第三部分,孟老师基于“全盘西化”和“儒家式现代化”等中华知识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错误认知,介绍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选择”这一问题的思考。孟老师认为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错误认知,在中国的社会变革中都是“镜花水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的手段与目的上都与“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的新型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伟大产物。孟老师强调:当下正值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历史节点,我们应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

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先后提出了“怎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类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孟老师逐一解答,并强调结合历史发展脉络、从中西历史对比的角度思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同学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大有裨益。活动的最后,孟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希望同学们多多思考,努力奋斗,在新时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