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历史学院2019年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立项评审顺利完成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9-06-24 21:06 阅读量:
     为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支持同学们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历史学院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基金。6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举办了2019年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立项评审答辩会。会议分为世界史、中国史、考古学三组,分别在人文楼300会议室、明德主楼410和博物馆202举行。此次立项评审共有46个硕博团队和个人参与。学院共邀请了13位评审专家参与评审会,对各个立项计划都给予了细致的提问和点评。

     在评审会上,各项目负责人从选题来源及意义、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预期成果等方面对研究项目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评审专家在提问环节对项目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点评,并指出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同学们在与评委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增加了认识,积极回应,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图1:余官玥同学陈述项目概况


图2:汪蓉蓉同学发言


图3:曾嘉慧同学发言


图4:周施廷老师点评


图5:伍婷婷老师提问


图6:评审老师讨论

 
    中国史评审于上午九点正式开始,评审组由毛立平、曹新宇、阚红柳、王静和伍婷婷五位老师组成,毛立平老师主持。参加评审的硕博研究生共有20位,他们的研究课题涉及盛世才治新时期的留苏学生、汉译国名演变、日本侵台事件、乾隆朝边界观念等国际历史问题,也有边疆地区治理、少数民族治理等民族话题,也有地理、经济、政治等内容,话题丰富多样。评委老师们对每位同学的陈述都给予了详细的讨论。有的同学选题极富趣味,形式活泼,老师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断提问有关问题,气氛轻松愉悦;也有的同学选题存在过大、角度不准、标题与内容不符,不符合实际等问题,老师们也一一指出。同学们表示,这对以后的实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图7:中国史评审现场

 
    世界史方向的项目评审工作安排在下午,由世界史组的王大庆、金永丽、杜宣莹、周施廷老师担任评委,王大庆老师主持。参加评审的硕博士生共有8位,他们的研究课题涉及中世纪庄园经济、教权与王权之争;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对东正教会的外交利用、抗日战争中“汉奸”问题的复杂性;美国史上的恐龙研究科学热和生态环保理念的兴起、同性恋权利运动等。研究的材料从漫画、报纸到人物传记、日记、账本、社会调查档案等,非常丰富,且普遍具有较好的外文覆盖度与原始文献阅读能力。部分同学的选题角度新颖,能够找到合适的材料和切入点去回答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针对部分项目存在问题不明确不集中的情况,评审专家进行了细致而有针对性的提问和批评建议,并与项目申报人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图8:世界史评审会现场

 
    考古学评审共有17名硕博士研究生参加,陈胜前老师、曹斌老师、陈晓露老师和仪明洁老师评审,陈胜前老师主持会议。同学们依次对自己的科研项目作以介绍,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喀左土城子遗址出土石刀的实验考古、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废弃过程、北福地遗址出土的面具研究、庙底沟文化的研究综述、浙江台州古城墙的文献资料汇编等等。研究的形式既有文献资料的汇编,又有实地考察,还有实验考古的操作、学术史的综述、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和外文书籍的翻译。博士生们还根据自己毕业论文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同学们的介绍结束之后,评委老师们从选题的角度、经费的安排以及结项的形式做以提问,这些问题既涉及具体的学术问题,也涉及到申报材料的填写与格式等问题。同学们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耐心地做以回答,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同时针对部分项目存在如经费安排不明确、选题过大、项目安排计划不明确等情况,评审专家们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提问和批评建议,并与项目申报人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图9:考古学评审会现场

 
    天气炎热,但在场的同学们仍认真聆听报告,老师们审阅点评一丝不苟,在融洽良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本次评审活动中,同学们都表现出科研训练的热情以及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积极性。评审专家的问题和点评使同学们明确了前期工作的缺陷于不足。希望通过立项的同学继续努力,未能通过的同学不要气馁在接下在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同学们将根据评审意见和建议调整研究计划,将研究价值继续深化,争取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文/图:曲宇蒙,马志国,叶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