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内交流 > 正文

“日常秩序中的秦汉社会与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08-27 12:08 阅读量:
     2012年8月23日 8月24日,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汉唐研究中心承办的“日常秩序中的秦汉社会与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23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大陆多个省区、港台、韩国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学者,以及《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报刊的编辑,共四十余人与会。

     会议开幕式由秦汉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卜宪群研究员主持。王子今会长致开幕词。首先他代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向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汉唐研究中心表示衷心感谢;其次他强调学术学问贵在交流,加强秦汉史研究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学会的积极追求,希望本次学术研讨会能为大家搭起学术桥梁,给大家带来收获与友谊;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历史学院孙家洲院长致欢迎词。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国内外学者以“日常秩序中的秦汉社会与政治”为主题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合作推出的学术交流活动,希望这次会议对推动秦汉史研究的学术交流发挥积极作用,并预祝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顺利!

    闭幕式结束后,是大会主题发言。白云翔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报告。魏坚教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居延汉代烽燧的初步研究》成果,马怡研究员详细论述了《先秦两汉刺绣论考》。韩国成均馆大学的金庆浩教授以《<居延汉简>中记载的边境吏卒日常生活探究》为题,就汉代边境吏卒的日常生活展开了论述。臧知非教授作了题为《说“市井”  兼谈东周秦汉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秩序》的报告。香港科技大学的吕宗力教授以《狗与秦汉人大日常生活》为题,与参会人员一起分享他对“狗”与“秦汉人的日常生活”的初步研究成果。徐世虹教授从法制史的角度对“秦汉律中的官吏职务犯罪”进行了详细论证。王子今教授以《汉代“街卒”与都市交通秩序》为题,向与会学者汇报了其最新研究成果。

    8月23日下午,会议主办方组织与会学者赴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村对战国秦汉沮阳古城遗址进行考察。考察期间,我们发现原本保存状态最完好的东城墙多处因堤坝加固工程取土而遭到野蛮破坏,许多原先距地表十数米的古城垣已经被推土机铲平,大家纷纷表示惋惜。会务组已通过《光明日报》,向全社会发出呼吁:相关部门一定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沮阳古城遗址

     8月24日上午,分组讨论。分组第一会场设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第二分会场设在历史学院会议室。

    吕宗力教授向大会汇报了第一组讨论的情况。本组讨论主要有三个议题:(1)秦汉时期的土地与租税。与会学者转变研究视角,通过对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对传统史料的新解读,使得相关问题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于振波教授的《秦代的垦田与税田  读里耶秦简札记》一文,从荒地的开发、田官、田租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晋文教授的《秦代实行定额租的新史料》一文,为秦代实行定额租提供了一条有力的证据。(2)秦汉法律文化与法制。龚留柱教授《论晁错及汉初“新法家”》一文,主要论述了秦汉时期“新法家”的相关问题,并对法家的重新定义,以及“新法家”之“新”提出了己见。韩树峰教授的《汉魏无“亲亲相隐”之制论》一文,对汉魏“亲亲相隐”之说提出质疑,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邬文玲女士的《秦汉人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一文,指出秦汉时期人们获取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官学教育、私人传习、法律宣传、司法公开、鼓励机制等方式获取的。宋艳萍女士的《秦汉公有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文,以简牍所见资料为主,对公器、公车、公牲畜等其他公有财物的法律法规展开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王彦辉教授的《<里耶秦简>(壹)所见秦代县乡机构设置问题蠡测》一文,对秦代县乡机构的设置进行了深刻讨论,具有独到的学术眼光,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张忠炜先生的《<汉律辑存>稿本跋》一文,梳理与《汉律辑存》相关的文献记载,并从内容、笔迹等角度考察其与沈曾植的关系。(3)秦汉时期的户口薄。蔡万进教授的《天长纪庄木牍<户口簿>及相关问题》一文,通过对天长纪庄木牍的牍文疏证与研究,论述了《户口簿》的文书性质、秦汉置县制度等相关问题。韩国学者尹龙九教授的《乐浪郡户口簿所记县名顺序》一文,对汉代乐浪郡户口簿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向与会学者提供了乐浪郡户口簿图版等资料。

    温乐平先生向大会汇报了第二组讨论的情况。第二组公有12位学者提交的12篇文章。卜宪群研究员的《集体整体下的个人与国家秩序  关于秦汉“自言”一词的解释》一文,指出“自言”是一种普遍出现在汉代官员日常政治生活中的政治表达形式,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当下级官员甚至平民需要向高层官员或者皇帝表达政见的时候,他就会采取“自言的方式向上进谏。”孙家洲教授的《“快意恩仇”意识及其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发言,对前四史中常见的“快意恩仇”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被忽视而又颇具特色的汉代社会伦理观、价值观。赵凯先生的《说“俸禄”  关于汉代官员养亲问题的考察》一文,通过探讨汉代的官员“禄养”的各种形式,来揭示以“孝”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对治理国家和德化百姓的影响和作用。李振宏先生的《关于创新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一文,指出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创新在于历史观和思想史观的改变,启发学界勇于创新历史观,提出具有学术个性的一家之言。薛小林先生的《从“壅蔽”与“反壅蔽”看秦汉时期的君臣关系》一文,对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概念“壅蔽”进行探讨,指出秦汉时期“壅蔽”与“反壅蔽”的政治生活模式成为常态出现。徐卫民教授的《秦始皇长城研究综述》一文,对当今学界关于秦始皇长城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汪桂海研究员的《汉代疾病与鬼神》一文,归纳出秦汉人心目中致病的鬼神,分析当时人的疾病观念并揭示其信仰世界。张鹤泉教授的《东汉丧葬赏赐考》一文,指出爵位序列和职官秩序是东汉国家确定丧葬赏赐的主要标准,讨论了赏赐物的种类和赙帽数量等问题。史党社先生的《秦人名号略说》一文,从西周以来的秦人名号入手,分析其特征及所反映的文化传统,指出秦人起源与“戎狄”有关、而季胜一支与周王朝关系密切。温乐平先生的《论战国秦汉社会文化娱乐消费观念的演变》一文,指出两汉时人们崇尚俗乐舞而冷落雅乐,并从娱乐自身的发展、对外交流的繁荣、社会风气的转变三方面分析了这一转变的原因。

    最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人大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教授对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在内容上有三个研究重点:(1)运用考古材料,拓展研究方向,尤其是本次研讨会涉及到以考古资料讨论经济制度与经济生活,多有创见。(2)对法律史与法律文化的研究,这是本次研讨会讨论较多的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本次会议上首次提出。(3)从日常生活入手,力图复现秦汉社会的风貌,拓展了研究的范围,增进了研究的层次。他还总结出本次研讨会在研究方向的特色,主要有:(1)以实证性研究为主,本次收集到的论文从取材到论文内容,无不体现了学者们严谨的学风。(2)从个案入手,参会论文关注到了整个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论文题目与会议主题密切相关,涉及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阴阳两界。(3)有些与会论文是经过全新的思考,提供了新观点、新视角,可以预期某些观点的学术价值可能在继续讨论中得到确立,当然有的观点也需要在日后的研讨中进一步完善。(4)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讨论,同时带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诸如“养老”问题,这既是人性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日后深入探讨。(5)秦汉史研究领域新一代的学者正在脱颖而出。

    最后,孙家洲教授再次代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与人大历史学院向与会者表示衷心感谢,会议圆满闭幕。                             

(历史学院供稿)